? ? ? ? 美國前總統約翰·肯尼迪在1962年對美國人民演講時說:“我們選擇在這個年代登月,不是因為它簡單,正是因為它難。”也正是這句話,激勵了一代美國航天人,最終完成了當時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登月任務。
徐小平說:“當有兩件事擺在你面前,一件你輕松可以上手,一件需要你從頭學習摸索,別猶豫,選那件難的。我也不知道為什么,但是每次都是那件更難的事情成就了更大的成果。我所認識的所有高手,都有一種‘舍易求難’的本能。”
或是出于本能,或是因為惰性,在日常生活、學習和工作中,大多數人更愿意做那些看起來比較容易事,盡可能避開困難的事。同樣,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,也傾向于尋找捷徑,而不是直面問題本身。
潛意識里的想法大概是:做困難的事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,而且是否能達到目的還是個未知數,一旦失敗,得不償失。做簡單的事能盡快見效,代價也最小。
這種想法看上去很聰明,好像是一個經濟上尋求最優解的方法。其弊端在于只看到了做困難的事所付出的代價,而沒有看到在這一過程中所收獲的成果。
比如,一個程序員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題,他可以選擇直接去詢問更有經驗的人,也可以選擇踏遍互聯網、翻閱若干教程、書籍去研究解決方案。
雖然第二種方法耗時費力,但在攻克難題的過程中,他還知道了類似的問題到哪能找到參考方案,哪個網站有更多有價值的信息,哪些書是該領域內最經典的著作,或者還會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都不是孤立的,如果你遇到了某個問題,那么很可能你將來還會遇到類似的問題,獨立解決問題剛開始可能比較難,以后會越來越容易。
美國互聯網支付巨頭PayPal公司CEO彼得·蒂爾有一個著名的管理哲學叫做“極端聚焦”哲學,他要求PayPal的管理者和員工只專注最重要的核心業務;年終總結的時候,也只能寫一項對公司最有價值的貢獻。而不是象其他公司那樣被要求寫出“你本月底五大工作重點是什么?”或者“衡量你本季度工作成效的三個最重要的指標是什么?”等等。
彼得·蒂爾是這么解釋他的理念的,他說:
人其實是喜歡逃避挑戰和困難的一種動物。比如,現在你手頭上有兩個任務:一個非常難,沒有明確答案,但是一旦解決對公司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;而另一個,答案相對明確,對公司也有些幫助,但好處沒有那么大。這時候,人往往會優先去解決那個有明確答案的問題。一旦解決完了,他會給自己再找一個簡單的問題,最后那個非常難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就被擱置了。但如果你只有一個任務,你就會拼命地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它。因為你逃無可逃了。
蒂爾說:公司如果一直在忽略95分難度的問題,而一直在解決80或者85分難度的問題的話,那么最終這家公司也就會是一家七八十分的公司了。
1997年的美國,正是互聯網開始崛起、DVD進入民用市場的時期,Netflix公司的DVD租賃業務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市場競爭,舉步維艱。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,公司決定不開設實體店,而是在網上運營,并開啟DVD郵寄業務。但一些核心高管并不贊同,因為這太難做到了——DVD機還不普及、影片太少、郵寄成本太高、DVD在郵寄途中磨損和丟失嚴重....
作為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倫道夫,最終用一句話打消了大家的顧慮。他說:“你看,這些東西確實很難。所以一旦我們真的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掉,就會制造出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門檻,讓潛在的對手們根本無法和我們競爭。因為我們要做的事確實是太難了啊。”
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,Netflix實現了目標,并以此項業務為基礎,逐漸成長為一家市值超過600億美元的公司。
很多時候,敢于選擇做那些更困難的事,走一條看起來更難走的路,是一種智慧。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:
1、最難的問題,往往也是最重要、最核心的問題,解決之后產生的果效和影響力也更大。就好像多米諾骨牌那樣,使得很多其它問題也跟著迎刃而解。
2、“最難的”事情有時候反而會“更簡單”。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做50-80分難度的事情,所以你會發現這里擠滿了競爭者。而當你的目標是120分難度的時候,基本就沒什么人和你競爭了,視野一片開闊。
3、當你目標遠大的時候,會吸引最好的幫手或同行者。因為最優秀的人同樣目標遠大,喜歡解決最重要、最不可思議的問題。而你也會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。
4、“做最難的事情”的一個優勢是:它的難度可能只有普通事情100倍,但其價值和影響力卻會是普通事情10000倍。在性價比上,你已經賺大了。
5、“做最難的事情”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,哪怕你失敗了,結局也不會太糟。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:“瞄準月亮,哪怕失敗,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。”
6、越難的事情,經濟回報自然也就越大,然后你就可以把這些回報投入到“新的最難的事情”里。就像沃爾特·迪士尼說的:“我們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,我們拍電影是為了賺錢拍更多的電影。”
7、最后,那些“最難的事情”,一旦做成,你將收獲最快的成長,以及最大的成就感、滿足感和自信心。